2014年的春天,走在广安市武胜县步行街街头,18岁的张粤走进献血屋,用第一次无偿献血送给自己一份特别的“成年礼物”。
自此,他便将这份关于无偿献血的“爱好”带进大学时代,直至从四川轻化工大学毕业回到家乡工作,27岁的张粤已先后累计无偿献血11次,去年5月更是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成为广安市第三例造血干细胞成功捐献者。
做有意义的事
坚持无偿献血11次
“小时候因父母常年在外,我经常受到身边人帮助,现在也想用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人,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张粤说,时常从新闻报道里看到无偿献血能帮助有需要的人,就觉得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时至今日,张粤仍记得第一次无偿献血时的别样感受,“有些小紧张,抽到后半段时,我的手臂还有点发凉。”那一次只献了300 ml,但那个小小的献血对于他而言,意义非凡。
也是从那时起,无偿献血的“爱好”于张粤而言,便一往而深。他已先后累计无偿献血11次,其中7次全血2400ml,4次成分血5个治疗量。
在四川轻化工大学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就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期间,张粤是班里的班长,平时有些好动“不安分”,喜欢参加各种活动和运动会,“要强身健体,保证自己有一个好的身体,才能更积极地无偿献血呀。”
2017年12月,张粤来到自贡市中心血站,听工作人员说血小板正紧缺,建议可以考虑捐成分血,那是他第一次接触并捐献成分血。后来随着搬校区,他无偿献血的地方也从自贡辗转到宜宾。
2019年,张粤正读大四,对于长期坚持无偿献血的他来说,做了一个更重要的决定,“那一年,我自愿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原来,那年3月,张粤一如往常来到宜宾市中心血站献成分血,被工作人员告知其血液质量好,建议可以考虑加入中华骨髓库,也许可以通过捐献造血干细胞帮助更多的人。于是,他现场进行了采样,“那段时间,还担心自己能否成功‘入库’,好在后来如愿以偿。”
2019年6月从四川轻化工大学毕业以后,张粤进入选调生序列,回到家乡工作,现任广安市广安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一级科员。“上班后第一年在基层工作,脱贫攻坚工作比较忙,那一年就无暇去献血。”张粤有些遗憾地说。
捐献造血干细胞
为他人生命带去希望
直到2021年2月19日,一个电话打破了他原本忙碌而平静的生活,也让其献血经历平添了一段宝贵的故事。“那天接到四川省红十字会打来的电话,电话中说有一位白血病患者与我初步配型成功,询问我是否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张粤想着,既然已经看到希望,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尽力拯救别人呢。
只是摆在他面前最大的困难是家人的担忧和不理解,“大家都担心会影响我自己的身体,经过我和姐姐的科学解释,他们还是同意了。”张粤笑着说,其实他还在心里做了一个决定,“哪怕劝说不成功,也要瞒着家人悄悄去捐献造血干细胞。”
去年3月至4月,张粤先后来到成都进行高分辨检测及体检,并确定合格。5月10日,是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的日子,由于受供者体重基数较大,张粤的采集时间从普通人的3小时增加至5个多小时,“睡觉的话我的血压会降低,所以整个采集期间,都不能让自己睡觉休息,也不能上厕所。”最后,看着270ml造血干细胞分离出来,将为另一个生命送去希望,那一刻,张粤觉得都值了。
这次拯救他人生命的经历,让张粤永生难忘,一同不能忘怀的还有受供者事后手写的那封感谢信。“读完信纸,虽未谋面,但字里行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救了一个本应充满希望的年轻人,也挽救了一个本该幸福的小家庭。”张粤说,无偿献血的初心他仍会坚持,如果今后捐献造血干细胞还有机会匹配到他,依旧会像当初一样做出最正确的决定。
近段时间,有朋友通过网上报道关注到自己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事,发来关心和称赞,不免让张粤感觉到有一点小小的 “骄傲”。不过他发现,在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群里,自己其实微不足道,里面有许多坚持无偿献血数十年、献血总量上万毫升的人,他们值得更多人学习。
眼下,工作顺利、家庭幸福、身体健康、三五好友,张粤感觉自己好像过上了理想的生活,并实现了最初“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会继续踏实工作,葆守初心走下去,“与此同时,只要身体健好,也会继续坚持无偿献血。”
只是偶尔,他也会怀念美好的大学时光,“大学时待过的自贡和宜宾都让我很难忘,有很多巴适的美食,生活气息浓厚闲适,两座城市都让人感觉宁静而美好。”最为珍贵的是,大学老师和同学深深地影响着自己,教会他为人处世的哲学。
对此,张粤满心感恩,想对母校的老师道声感谢,也想对学弟学妹说说心里话,“希望大家能尽早明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珍惜大学时光、好好学习,如果可以一定要再提升学历、终身学习,并且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初心,方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