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校园文化

我校啦啦操队又又又夺冠!激情点亮青春!

发布者:szAdmin发布时间:2025-08-07浏览次数:11

三冠加冕! 

我校啦啦操队勇夺 全国锦标赛桂冠

  5月20日至24日,合肥少荃体育图片中心化作一片活力的海洋。

2025年全国啦啦操锦标赛在此擂响战鼓,来自全国24省市300余所高校的7300

余名健儿同场竞逐。

在这场国内啦啦操顶级赛事中,

我校体育学院代表队如一道耀眼的闪电——杨雪梅、黄浩两位教练率领17名队员,

在舞蹈啦啦操花球规定套路三个组别中勇夺三项冠军,

以卓越的表现为学校赢得了荣誉。   图片

精准施教:分层突破铸就技术基石

回忆训练的点滴,两位教练记忆犹新。面对不同基础的队员,

教练团队亮出了“分层秘籍”,

其中一项关键策略便是构建“高年级带低年级”的分组训练模式。   

 杨雪梅教练介绍:“基础组队员基础相对薄弱,

训练重点放在扎实基本功上,像基本手位、步伐的精准度。

我们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从分解动作开始,

像搭积木一样层层递进,质量永远是第一位。在这个组别里,

经验丰富的高年级队员会主动承担起‘小教练’的角色,

一对一或小组式地指导低年级同学,

手把手传授发力技巧和动作细节。”“而对有一定基础的提高组,

训练则转向动作的连贯性与艺术感染力,融入舞蹈元素、强化小组配合,

甚至通过观摩顶尖赛事视频汲取灵感。

在这个阶段,分组训练更加凸显协作与创新。

我们会有意将高低年级队员混合编组,

让高年级队员在小组配合练习中发挥核心带动作用,分享比赛经验,

帮助低年级队员更快理解动作的编排意图和表现力要求。” 备赛路上,“体能”与“协调性”

两座大山横亘眼前。队员们日均训练4-6小时,体能消耗巨大。

团队以科学为矛——定制有氧无氧结合的专项计划,

合理调配强度与休息。杨雪梅强调:“通过大量的合练磨合,

高年级队员用稳定的节奏和清晰的示范引领,

低年级队员则紧跟学习模仿,最终达到整个团队动作同步如一人。”图片

青春赛场:汗水浇灌默契之花图片

清晨6点的训练场见证着队员的执着。

体育教育专业谭正阳这样平衡学业与训练:“提前规划一周任务,课间、

午休甚至训练间隙的碎片时间,

都成了‘充电’时刻。”高强度付出背后,

是这群年轻人对梦想的赤诚。

 赛场的聚光灯下,压力如影随形。候场时心跳如鼓的时刻,

队员们围成紧密的圆圈,用尽力气喊出“我们是最棒,冲!”,

击掌与拥抱传递着无言的力量。这种独特的精神纽带,

延伸至日常训练中——当

托举动作节奏不一,贾婧、梁琪琪与队友们用“一、二、三、四!”

的节奏口令精准同步发力点;当分歧出现,

口号成为稳定情绪、回归冷静讨论的“开关”。 “赛场上一个眼神、一个细微动作,

彼此就能心领神会。”队员余容容感慨。这种淬炼出的高度默契,

不仅成就了赛场上的天衣无缝,

更让这群年轻人深切体悟到:“团队之力,可破万难。”图片

育人铸魂:托举青春更托举梦想

在黄浩教练看来,金牌背后闪耀着更深邃的价值光芒。

团队始终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融入训练点滴:发掘个人优势时,

将其成长坐标锚定于“中国梦”的壮阔蓝图;

锻造团队凝聚力时,“小我融入大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的理念在每一次托举配合中化为生动实践。“那个全员咬牙坚持到深夜的训练场景,

正是新时代青年担当精神的鲜活写照。”黄浩动情地说。 

体育学院党委书记王红旗高度评价此次征程:“与全国顶尖选手同台竞技,是检验,更是动力!”

他指出,大赛经验将强力反哺学科建设——

优化啦啦操课程体系,提升师资实战能力。对学生而言,

高难度动作的协作打磨着责任与沟通的艺术;

日均数小时的严苛训练锻造着钢铁般的意志;

融合舞蹈音乐的表演则升华着审美与表现力。

“未来我们将着力打造‘体育+美育+德育’融合育人平台,”王红旗展望,

“并构建‘院级-校级-省级-全国’四级竞赛通道,

让更多学子在律动中绽放青春!” 赛场的欢呼已渐渐远去,

但花球舞动的光影与托举梦想的力量,

已深深镌刻在这群年轻人的成长年轮里。

他们用汗水写下的,不仅是金牌的荣耀,更是一曲关于奋斗、协作与时代担当的青春交响。图片   

来源 | 党委宣传部 

文字 | 康珺  

图源 | 体育学院 

执行编辑 | 杨佳雨  

值班编辑 | 孙文雪  

责任编辑 | 赵若茜